中國體外診斷試劑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醫療器械行業近幾年可謂一路高歌猛進,不過近期其高速增長似乎遭遇“瓶頸”,不少儀器生產企業開始搶灘體外診斷等新領域。方正證券研報指出,在醫保控費背景下,診斷試劑相對寬松,雖然存在個別領域過度診斷的情況,但從數據來看依然有廣闊前景,中國人口占全球20%,體外診斷市場份額僅占3%。生物谷創始人張發寶表示,相對來說國內外診斷試劑技術差別較小,國內產品價格優勢明顯,取代進口的可能性比較大。
邁瑞醫療公司監護儀器與試劑的產值規模各占一半,免疫試劑做得比較好。從事手術器械的新華醫療也在近年來通過收購四家公司進入診斷試劑業務,公司2013年報顯示,兩家主營體外診斷業務的子公司北京威泰科、長春博迅分別實現凈利潤1683.02萬元、5742.28萬元,占公司全年凈利潤的32%。
邁瑞醫療從監護儀起家,現在產品線已經拓展至醫學影像、外科、醫療信息化等多個領域。作為國內醫療器械的龍頭老大,邁瑞醫療依然感受到醫療儀器細分領域的瓶頸。
邁瑞醫療的監護儀在國內市場占比35%,超過外資品牌GE、飛利浦,全球份額在10%左右。但只靠儀器很難賺錢,有時為了進入醫院還要自己投放儀器。
另一家生產醫療監護儀的上市公司寶萊特2013年財報顯示,公司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國內醫療監護收入未達到預期、銷售費用增長等影響所致。寶萊特一位內部人士接受采訪時稱,現在監護儀處于穩步增長階段,今年公司將進一步鞏固和整合血液透析業務。
與核磁、CT等大型醫療設備相比,像監護儀這樣的小型產品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準入門檻較低,除邁瑞醫療、理邦儀器、寶萊特這樣形成規模的公司外,國內還有很多營收在千萬級別的小公司。張發寶指出,國內做醫療類儀器的廠家手中沒有太多核心技術,在高端品類很難與進口品牌競爭,這也導致這些企業很難在目前的產品覆蓋上有更多突破。
,邁瑞醫療目前在三甲、二甲及二甲以下醫療機構的裝機比例約為2:6:2。由于產品性能和參數沒達到要求,邁瑞醫療進入三甲醫院的產品較少,未來的目標是將覆蓋率提升到40%。
由于核心技術缺失,國產品牌被擋在了有更大需求的三甲醫院門外,這也是國產醫療器械品牌面臨增長瓶頸的一個重要原因。
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師楊明靖表示,總體來說國內監護儀產品技術含量較低,新產品更新較慢,主要占據中低端市場。從目前實力來看,國內品牌并不具備取代外資品牌的能力。一位長期關注醫療器械行業的券商人士認為,在外資品牌壟斷醫療器械高端產品的局面下,國內企業很難有所突破,更不要說產品替代。
試劑行業的誘惑
醫療儀器企業正努力突破發展“瓶頸”,行業規模尚小、正處于快速擴張的市場吸引了儀器類企業的目光。
對于邁瑞醫療的試劑業務,王建新表示,近年來試劑業務是邁瑞醫療投入最多、發展速度最快的板塊,目前試劑業務與儀器業務的產值規模相當,二者幾乎對半。“邁瑞的儀器是強項,但如果想做”大生化“、”大血球“,靠
儀器賺不了錢。但試劑不同,會根據醫院需求變化而變化。現在公司的免疫試劑做得很好,但生化試劑不好。”
注意到,邁瑞醫療的主要競爭對手理邦儀器去年體外診斷業務增長迅速。理邦儀器董秘辦人士卻表示,目前理邦儀器體外診斷業務體量較小,不具有可比性。但理邦儀器年報顯示,體外診斷相關應用領域前景廣闊,國家政策積極推動,市場需求不斷擴大。雖然公司新產品的性能優異、技術領先,并能依托現有的營銷體系和完整的營銷網絡,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但受公司起步相對較晚,目前規模相對偏小等不利因素影響,存在一定的市場競爭風險。
無獨有偶,新華醫療的診斷試劑也發展很快,目前公司有北京威泰科、長春博迅、香港威士達以及新華醫療自己的診斷試劑研發部門,未來公司將圍繞這四塊業務部門全面開展診斷試劑業務。今年4月,新華醫療總經理徐尚峰在電話會議中表示,公司在體外診斷方面正尋找化學發光領域較好的研發制造標的,目前已經洽談了一些公司。
前述券商人士分析稱,儀器設備屬于固定資產、一次性投入,但試劑具有可變性,醫院需求大,企業就賺得多,目前來說邁瑞醫療的試劑業務還比較小。不過,由于免疫試劑屬于封閉式,隨著邁瑞儀器的市占率擴大,未來前景較好;生化試劑屬于開放式,市場競爭激烈,不建議邁瑞進行大規模投入。不過,
長沙儀器儀表公司認為術業有專攻,儀器企業的優勢在儀器研發,試劑企業的優勢在試劑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