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模式與觸發模式
如果沒有發生觸發事件,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呢?這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屏幕上的波形將不會更新。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情況,因為用戶可能不知道如何改變觸發來獲得屏幕上的波形。例如,如果探頭滑落,示波器將可能停止觸發。不過,如果屏幕不能更新,信號丟失將很不明顯。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示波器擁有一個稱為“自動(Auto)”觸發的模式。在此模式下,如果在一段時間內無法找到觸發,示波器將自動觸發以更新屏幕。通常,示波器上有一些指示器(例如前面板上的LED)來指示上一個觸發是真實觸發還是自動觸發。這樣,如果用戶看到“自動(Auto)”指示器,他們就會知道所設置的觸發沒有發生。例如,如果用戶設置的觸發為毛刺信號,他們將會知道示波器沒有檢測出毛刺信號。
然而,當您回顧上一段的內容時就會發現,當自動觸發發生時,它就意味著每次觸發之后,示波器進行重新準備時具有掛起時間。為了完全避免這一時間,示波器應改為“觸發(triggered)”模式。(這在某些示波器中稱為“正常”模式)。在“觸發(triggered)”模式中,除非發現觸發事件,否則示波器將不會進行觸發。因此,如果用戶將觸發模式設置為毛刺信號并且示波器一直沒有進行觸發,那么用戶就可以確信毛刺信號沒有發生(至少示波器能夠檢測出)。
普通觸發模式
邊沿觸發
邊沿觸發是所有觸發模式中最普通的一種觸發。它的使用如此頻繁的原因在于,所有波形都有邊沿,只要觸發電平設置正確,這種觸發模式就能正常工作。同時,這一優勢也是其最大的劣勢,因為它能對大多數波形非常頻繁地進行觸發,所以它和自動觸發(Auto Trigger)非常相似。
毛刺信號/脈沖寬度/超時觸發
雖然許多問題只需使用邊沿觸發便可以輕松找出,但是有時工程師必須使用更復雜的觸發。其中,最簡單的觸發便是脈沖觸發。脈沖觸發被定義為一段高于(正脈沖)或者低于(負脈沖)某個閾值電平的時間。最常見的脈沖觸發是毛刺觸發,它常用于對小于最小寬度的脈沖進行觸發。這是一個違反觸發的實例,因為示波器無論在何時觸發都會指示出一個問題。
具有最大時間值的脈寬觸發的一個令人困惑的方面是發生觸發的時間。在某些情況下,用戶可能想要在超過時間值時示波器立即進行觸發。這稱為“超時”觸發,因為示波器并不需求一個完整的脈沖來進行觸發。換句話說,即使不發生第二個跳變,超時觸發仍將進行。
相反,我們所說的“脈沖”觸發只有等到第二個跳變出現后才會進行觸發。也就是說,對于正脈沖來說,即使超過最大時間,也要一直等到下降沿才會發生觸發。這意味著時間限制點之后的觸發可以良好地進行。因此,超時觸發的使用率比脈寬觸發高得多。由于這并不直觀,所以我們為用戶提供了兩種選擇,用戶可以使用超時觸發,也可以使用脈沖末端觸發。如果選擇超時選項,則此時的脈寬觸發將與超時觸發完全相同。
有關脈寬觸發的另一個令人費解的地方是它們并不全是違反觸發。雖然毛刺信號很明顯是違反觸發,但長脈沖也可能是一個正常事件。因此,這取決于是否規定了脈沖寬度為違反觸發的一個條件。
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
違反觸發的下一種類型是上升時間觸發和下降時間觸發。它們可用于查找上升或下降太快或太慢的邊沿。此類觸發由兩個觸發電平(邏輯高和邏輯低)和信號在這兩個電平之間的最長時間和最短時間來定義。
上升時間觸發和下降時間觸發的一個令人困惑的方面是觸發電壓閾值并不依賴于自動測量電壓閾值。例如,測量出信號的上升時間并且期望上升時間觸發能夠在同一時間值上進行觸發本來是非常正常的。但在許多情況下,測量閾值默認為信號電壓范圍的10% 和 90%。因為觸發閾值是獨立的,所以用戶很容易錯誤地設置不同的閾值,例如 5% 和 95%。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可能會感到很困惑,因為測量顯示的是上升時間值,但是使用相同的時間值卻不能使示波器進行觸發。
建立觸發與保持觸發
另一類違反觸發是建立觸發和保持觸發。當然,這要求使用數據信號和時鐘信號。這種觸發還要求規定建立時間、保持時間或者兩者都要規定。當檢測建立時間和保持時間違反觸發條件時,示波器將進行觸發。
矮脈沖觸發
毛刺信號是一個非常窄的脈沖,而矮脈沖是一個非常矮的脈沖。矮脈沖是由三個電壓電平來定義的。如果一個信號通過兩個閾值(同一方向),然后又再次通過其中一個閾值而未通過第三個閾值,那么將出現矮脈沖觸發。例如,如果三個閾值為 1V、2V 和 3V,信號從 0V 向 2.3V 前進,然后返回到 0V,這就是一個矮脈沖,因為它上升時通過 1V、2V ,然后下降時又通過 2V。
這個觸發最令人困惑的地方是三個閾值電平的定義。通常,閾值電平定義為 10%、50% 和 90% 時恰好合適,但它不是直觀的,為什么需要三個閾值電平,而不是兩個閾值電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