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內地核輻射檢測的不同-內地標準為1994年制定
2011-03-28
香港主要使用檢測輻射的儀器便能檢測到表面是否有輻射,而中國的一些檢測儀器不靈敏,無法直接判斷是否有核輻射。只是從哪幾個指標代表有核輻射、哪幾個指標代表沒有核輻射,這實在是草菅人命。另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協調司主管標準網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網站顯示,食品中放射性物質限制濃度標準(標準號:GB 14882-1994)、食品中放射性物質檢驗總則(GB 14883.1-1994)等。全部是1994年出臺的標準,照理講,國際標準5年更新一次,用這些過期的標準和淘汰的儀器,來檢測從日本進口的食品核輻射,這不是草菅人命又是什么?我們從去年上海膠州路大火發現,樓房近三十層高,而滅火器的噴水只有十多層高。這表明我國的服務后勤兵沒有到位。這次日本核輻射也暴露出政府服務并沒有同步跟上。
近日,日本的蔬菜核輻射超標200倍,日本三分之一的飲用水被嚴重核輻射。據出口日本的壓縮餅干每箱購買成本價200元人民幣,空運費用每箱500元人民幣。日本現在也對核污染與否缺乏認識度,在核輻射不能確認前,寧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正是這種情況導致日本人心惶惶,旅游者不敢去日本是必然的。就是從日本撤退回國的打工者,又有多少能在半年內再次返回日本工作?
核輻射是人間難見的事情,缺乏應對工具,造成社會極大的恐慌。假如中國發生核輻射,中國1994年的儀器檢測核輻射,根本不能判斷核輻射與否。或許只有在核輻射很高的情況下,才能檢測出來。要么事態不重,由于無法確定,寧可信其有,結果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商品供應失衡;要么事態嚴重,由于沒有檢測出而確認為安全,結果卻是很多人遭殃核輻射。
實際上,我國很多行業都是只有發展,沒有后勤服務來檢測風險或檢測儀器跟不上。比如鋼鐵業大發展,污染煙霧中的脫硫技術跟不上,煉焦、制造水泥時二氧化碳無法捕捉,開發多種礦產,對于礦產品的周邊污染無法進行維護清理。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