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大媒體一系列有關“中國毒土地”的新聞頻頻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下:《財經》雜志首先揭露“中國毒土地”的存在,近年來,在工業結構調整和城市用地結構調整之中,占據市區優越位置的一些劣勢工業企業易地、搬遷改造,留下大量被嚴重污染的毒地,由于其地理位置往往優越便利,這些地塊幾乎都被開發,許多毒地未經治理,就被“正常使用”。緊接著,《經濟參考報》報道,目前,我國土壤污染呈日趨加劇的態勢,防治形勢十分嚴峻。國土資源部統計表明,目前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
在許多城市,大量被嚴重污染的毒地被開發成房地產
中國主要城市工業企業搬離城區不完全統計圖
與此同時,國家環保部環科所相關研究員則對媒體表示,華南部分城市約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污染;長三角有的城市連片的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成為“毒土”。更觸目驚心的是,當前,我國土壤污染出現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屬污染由工業向農業轉移、由城區向農村轉移、由地表向地下轉移、由上游向下游轉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鏈轉移的趨勢,逐步積累的污染正在演變成污染事故的頻繁爆發。
嚴峻的形勢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中國土壤學專家潘根興說,中國正在加速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而環境污染,也在重復著發達國家“昨天的故事”:重金屬污染出現了工業向農業轉移、城區向農村轉移、地表向地下轉移、上游向下游轉移,從水土污染到食品鏈轉移,由逐步積累的污染正在進入突發性、連鎖性、區域性的爆發階段。導致現在我國土壤污染比各國都要嚴重,日益加劇的污染趨勢可能還要持續30年。
2000萬公頃耕地亟待醫治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已有2000萬公頃耕地遭受重金屬污染。其中,受礦區污染的土地200萬公頃,石油污染土地約500萬公頃,固體廢棄物堆放污染約5萬公頃,“工業三廢”污染耕地近1000萬公頃,污灌農田面積達330多萬公頃。
相比較于水和大氣污染,土壤顯得更為“脆弱”。與大氣、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最不易發現,且最難治理;另外,其污染具有傳遞性:廢氣中重金屬粉塵等顆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會沉降到地面進入土壤;各種工業廢水攜帶的重金屬,會經污灌、洪水等因素大量進入土壤。環保部土壤防治研究所相關人員就表示:“與大氣和水污染相比,公眾對土壤污染的認識尚顯不足;不同于有機污染物,重金屬不能降解,與土壤分離難度大;不僅污染農田,還可滲入地下水和地表水。”這一說法也得到了中國環科院固廢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首席專家王琪的認同,王琪還指出,目前我國部分城市土壤污染嚴重,在重污染企業或工業密集區、工礦開采區及周邊地區、城市和城郊地區,出現了土壤重污染區和高風險區。
對于我國目前土壤環境及其管理面臨的嚴峻形勢,環境保護部相關負責人指出,我國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其中以工業企業搬遷遺留遺棄場地為主;土壤污染類型多樣,呈現出新老污染物并存、無機有機復合污染的局面;由土壤污染引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群體性事件逐年增多,成為影響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土壤污染途徑多,原因復雜,控制難度大;土壤環境監督管理體系不健全,全社會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識不強;風險和“暴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脆弱”的土地承受著巨大的污染災難
其實,早在2006年,國家環保總局就啟動了全國首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目的是為了基本摸清我國土壤環境質量的總體狀況,查清主要類型污染場地及周邊土壤環境特征及其風險程度,建立土壤樣品庫和調查數據庫。
據了解,在我國,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土壤污染尤其嚴重,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成渝平原、渭河平原以及主要礦產資源型城市等污染都相對嚴重,要完全摸清我國土壤污染的家底,仍然任重道遠。
對于我國污染場地的現狀,中國環科院固廢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首席專家王琪認為,目前我國還缺少對污染場地修復方面的總體了解。就污染情況而言,在化工工業比較發達的城市,污染問題會更嚴重一些,還有礦山地區、冶金工業較發達的城市,污染也較為突出。在修復工作開展方面,目前也只在一些老工業城市和化工業比例比較大的、有能力的重點城市進行,比如北京、武漢、沈陽、重慶、廣西及江浙一帶的部分地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