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11月3日,中國工程院主辦的“中國科學儀器設備與試驗技術發展高峰論壇”、 由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與中國標準化協會(CAS)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能力驗證與標準樣品論壇”、由中國金屬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國際鋼鐵工業分析委員會聯合主辦的“CCATM’2012國際冶金及材料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及展覽會”在國家會議中心同期舉行。
11月1日-2日,以上會議的大會特邀報告聯合舉行,來自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瑞典、日本、英國、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企業家及政府工作人員就冶金及材料分析測試技術、科學儀器技術進展及儀器企業發展思路,以及實驗室能力驗證等做了報告。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干勇在報告中介紹了研究全流程監測及質量控制技術與儀器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提出其發展的路線圖和建議,有利于實現流程工業綠色制造、循環經濟生態鏈的構建,冶金新材料產品質量的全面提升,才能支撐流程工業的持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條財司副司長 吳學梯介紹了“十二五”期間國家支持科學儀器創新工作的主要資金渠道、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定位和支持范圍、推動企業成為重大科學儀器開發項目承擔主體等內容。
報告人: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總工程師 劉卓慧在報告中介紹了產品質量和檢測技術間的依存關系、產品質量對檢測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檢測技術是標準和技術法規制定的基礎、檢測機構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和培訓檢測人員的重要性。根據中國實際情況,提出了提升產品質量和檢測能力的關鍵要素。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方向介紹了試驗技術、科學儀器、技術標準三者間的相互作用和有機聯系,探討了如何運用標準化手段,推動科學儀器和試驗技術的創新發展,介紹了“十二五”期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推動我國標準化工作的總體思路。
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副秘書長宋桂蘭在報告中介紹說,中國集中統一的國家認可制度已經實施10周年,目前實驗室認可數量已接近5000家,在國際上位居第一,而且認可領域從傳統的工業產品,擴展到環境、健康、安全、司法鑒定等領域。
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AIC主席/ 澳大利亞國家實驗室認可組織總經理 Regina Robertson闡述了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在標準物質/標準樣品生產者(PMP)認可和能力驗證計劃提供者(PTP)認可兩個新領域就相互承認協議(MRA)所開展的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學教授 莊松林就技術和產品兩個方面闡述了現代光學儀器的發展,并對和光學儀器相關的四個領域做了介紹,即光顯示、光學成像系統、光纖傳感和系統,以及光譜儀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龐國芳在報告中介紹通過選擇分析測試領域15個國際著名雜志(SCI 1.0-7.0),檢索了近20年(1991-2010)在這些期刊上發表的食用農產品中農藥殘留檢測的SCI論文3050篇,文獻作者來源于72個國家和地區,對每個國家論文總量、開發的樣品制備技術種類和檢測技術種類三個方面做了系統的比對分析。
比利時冶金分析研究中心經理/ 歐洲鋼鐵工業分析研究與應用委員會主席Victor Tusset提出熔融金屬在線控制技術的發展方向主要有在生產過程中確定熔融金屬(鋼)的成分和對熔融鋼的直接分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張鐘華指出現代精密儀器的準確性是由計量基準和標準來保證的。傳統計量基準的量值用實物基準來保存和復現,20世紀中,利用量子物理學的成就發展了長度、時間、電學等方面的量子計量基準。新世紀中,質量的量子計量計量基準成為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