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鬧海記——中國載人深潛自主創新十年回眸(上)
2012-07-16
“向陽紅09”船隨波輕擺。馬里亞納海溝上方,白云舒展。這是作業的好天氣。
葉聰終于等到出發的指令,他踏著階梯,下到直徑1.1米的通道,進入停在甲板上的“蛟龍”號。
身著藍色制服的楊波和崔維成緊隨著鉆進艙內。這艘22噸重的中國第一臺載人深潛器,即將被吊車放入海中。6月15日上午,7000米級海試的第一次下潛開始了。
首席潛航員葉聰駕駛經驗最為豐富;崔維成是海試副總指揮,他親自下潛,要“檢驗自己的產品”;楊波則是一位年輕的聲學專家,要隨時應付聲學系統出現的故障。
“向陽紅09”船的中廳里,現場總指揮劉峰坐在大屏幕前,表情嚴肅地下達指令。他握緊了話筒,無法完全放松。
畢竟,載人潛水器下到如此深度,人類歷史上未有先例。何況通過電視鏡頭,億萬雙眼睛正注視著“蛟龍”。
7000米!這是一個讓人緊張的數字,這是一個讓人激動的承諾。
訂立這一目標,還是十年前的事。
劉峰清楚地記得,2001年12月1日,一個雪天,汽車堵在北京的馬路上。車里的他,心卻興奮地要蹦出來。劉峰剛剛從科技部獲悉,中國第一個載人深潛項目有望上馬,他有可能參與其中。
載人深潛正式納入國家科技計劃,是劉峰等人期盼多年的。中國第一臺載人深潛器的設計目標,定在了海下7000米。一批深潛科研人,在接下來的十年里傾心投入,攻堅克難。
“這個團隊身上有一種少見的無私奉獻的精神,令我感動。”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我把它叫做‘深潛精神’。”
深海的召喚
“這里看到的一切都讓人如此興奮,被深海世界包圍讓我感覺到一種和諧。”一位曾到過5000米海底的潛航員如此描述感受。
海底一片漆黑,絕對安靜。而在光照之下,人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奇異地貌,還有無數令人瞠目的生命體,仿佛是另一個星球的景象。
迄今為止,人類對深海的認識,甚至不如對火星的認識。科學家說:上天容易下海難,這并不是夸張。
直到1964年,美國的阿爾文號才第一次下潛到1800多米的深海。后來,能與美國深潛器比肩的屈指可數:法國的鸚鵡螺,俄羅斯的和平號、密斯特號,以及日本的深海號(它創造了6500米的深潛紀錄)。
除了科學考察之外,“阿爾文”等載人深潛器能完成普通潛艇無能為力的任務:打撈核彈、黑匣子,拍攝泰坦尼克號沉骸,在海底插上國旗……載人機器在深海工作的難度,超過了發射洲際導彈,它無疑彰顯著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
有人說:“深水潛水器這個玩意兒,小國用不到,窮國造不起。”此言不虛。
而在深海缺少應有的位置,無疑是中國人的一件憾事。
1980年代,中國深潛器技術開始追趕世界。在水下機器人專家蔣新松的帶領下,1985年12月,中國第一臺水下機器人“海人一號”首航成功。隨后的幾年里,中國深水機器人的幾個重要型號相繼問世,節奏之快出人意料。在863計劃的支持下,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開始研制6000米級無纜水下機器人,由徐芑南擔任總設計師。
與此同時,載人深潛也進入了中國科學家的視野。1992年,以中船重工702所為主,國內相關科研單位的多位院士、專家共同論證了中國6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可行性,并上報國家。
并非所有人都贊同這一意見。“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回憶說,當時兩派意見針鋒相對。反對者認為,載人深潛技術難度高、投資大,應用面又窄,可以放一放。贊成者則堅持,各國對海底資源的重視已極大推動了大洋的“圈地運動”,快速發展深海載人潛水器是贏得這場運動的必備條件。
徐芑南認為,最終沒有立項的原因,“一是立項要求有很明確的用戶需求,而當時大洋協會的需求沒到這個深度;二是要有技術基礎,當時客觀上不具備。”
而隨著時間推移,形勢越發明朗。中國逐漸加大了對海底礦區的勘測和研究投入。2001年,中國大洋協會簽約,在東太平洋海域獲得了7.5萬平方公里、擁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的多金屬結核礦區。
技術上,中國的6000米級無纜水下機器人CR-1在1995年試驗成功。機器人深潛與載人深潛的關系,就好比衛星與飛船的關系。CR-1的成功暗示著:載人深潛很有希望實現。
2000年1月,中國大洋協會組織全國海洋各領域專家進行論證。隨后國內海洋界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深入探討,達成研發載人深潛器的共識,并于2001年2月報科技部。
2001年6月,剛上任不久的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親自到702所視察,聽取載人潛水器研制相關技術匯報。面對持續數年的分歧,他審時度勢,做出決定。
“我從心里支持這件事情。一個有活力的民族,遲早要走向深海。”徐冠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新世紀伊始,中國對海洋戰略和相關科技的空前重視,是載人深潛最終立項的背景。
回首“蛟龍”開端,徐冠華說:“真正有重大機會的項目,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贊同,不可能沒有爭議。”
2001年年底,各方專家編寫完成了論證報告;半年后,科技部批準立項。
十年的堅持,中國深潛科技團隊終于等來了最重要的使命。在大洋協會的組織下,中船重工702所、701所、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中科院聲學所等單位分工協作,一場深海技術領域的攻堅戰拉開帷幕。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