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指標缺失黃酒業風險暗藏
2012-06-20
近日引發軒然大波的黃酒“氨基甲酸乙酯(簡稱EC)致癌門”隨著涉事企業古越龍山和塔牌相繼發聲明力陳EC并非人為添加而是天然發酵形成,涉事產品EC含量低于歐盟標準而暫時停息。然而因國標并未就EC設下限值,檢測亦不涉及EC項檢測,這或者為行業未來發展埋下隱患。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黃酒分會理事長毛照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盡管強調EC是微生物發酵自然產生、并非人為添加,但他同時指出,行業早已注意到該問題,但跟其他食品問題一樣,都是被曝光才解決,有關部門應該引起重視。
“早在兩年前,中國釀酒工業協會了解到黃酒自然發酵過程中會產生EC,曾要求檢測單位進行跟蹤,但是后來并未有進一步的消息”,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黃酒果露酒評酒委員會主任莫耀清告訴南都記者。
據毛照顯透露,衛生部門也在考慮制定標準,但是如何界定有害與無害的數值仍未解決。
此次EC致癌風波起源于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上周末發布新聞稱,其檢測樣本中包括古越龍山和塔牌的三款黃酒,EC含量每千克分別由0.2毫克至0.26毫克。隨后兩大涉事品牌紛紛澄清,EC并非人為添加而是自然發酵產生的,歐盟對水果白蘭地的EC含量標準為400毫克/L。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