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拆船市場持續活躍 “十二五”后期或回落
2012-05-21
綠色拆船是我國拆船業發展的主旋律。 資料室 供圖
拆船市場將持續活躍
“拆船市場和航運市場此消彼長,特征很明顯。”近日,中國拆船協會會長謝德華表示,2008年前9個月,當航運市場正值牛市之際,中國船舶拆解量不過10多萬輕噸。而后3個月,金融危機爆發嚴重沖擊航運業,航運市場運力過剩凸現,全球廢船市場異常活躍,拆船能力得到釋放,拆解量超過40萬輕噸。在接下來航運市場低迷的2009年,拆解量達305萬輕噸,刷新了最高紀錄。
此后的市場走勢依然遵循這條規律。2010年曾經短暫恢復的航運市場,燃起船東對經濟復蘇的期待,產生惜售心理,中國船舶拆解量猛降至180多萬輕噸。在歐債危機爆發,全球航運業再度陷入低谷的2011年,船舶拆解量比2010年增長25%。
雖然拆船市場與航運市場密不可分,但是謝德華認為,拆船市場走勢不完全取決于航運市場,還受到諸多因素制約。“航運市場不景氣為拆船能力釋放提供了機會,但作為拆船企業,還必須考慮下游市場的風險。”謝德華說,從買船到拆解再到售賣廢鋼是需要一定周期的。拆船企業在購買船舶時,還要考慮拆解周期內甚至更長一個時期的廢鋼供需和價格走勢。廢鋼價格穩定或上升,就會降低企業生產經營的風險。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廢鋼價格持續下滑,再加上低于國際廢鋼價格,與之形成倒掛,必然影響拆船企業采買廢船的決策。因此,廢鋼價格走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拆船市場的走勢。
金融信貸市場也是影響拆船市場的又一因素。由于拆船企業購買船舶需要較大資金,借助金融機構信貸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大多數拆船企業屬于中小型企業,融資難仍是目前影響企業買船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總體上看,近幾年拆船業還是面臨諸多利好機遇。謝德華表示,拆船市場面臨著諸多利好,包括: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加速報廢更新,航運市場運力過剩嚴重,國內廢鋼鐵需求缺口依然較大,節能減排力度不斷加大,鋼鐵產業結構性調整,以及金融信貸向中小企業傾斜政策措施將逐步落實,等等。
拆船企業應未雨綢繆
東邊日出西邊雨。不景氣的航運市場催旺了拆船市場。對于目前火爆的市場行情,謝德華比較“淡定”,他認為這是行業周期發展的正常階段,有漲必然有落。他估計這輪國際金融和歐債危機將對航運業帶來更大更深遠的沖擊,但是對拆船市場而言,不能盲目樂觀。
“此輪拆船市場高峰可能將會在‘十二五’后期開始回落,此后拆船業的日子也許會比較難過。”謝德華提醒,拆船企業要未雨綢繆,抓住機遇,增加積累,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應對未來市場低潮期。近期,國內外一些企業欲投資興建新的拆船設施引起了謝德華的關注,他特別提醒相關企業應當謹慎為之,避免盲目擴張,重復建設,否則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投資受損。
謝德華建議,拆船企業要認真梳理自身擁有的核心業務和能力,學會多條腿走路,尋覓新的商機,提高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比如,開展物流配送,拆船物資以及其他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和再制造研發等。
在談到積極反映企業訴求,為行業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時,謝德華說,中國拆船協會將繼續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政府、為企業服好務。他說,呼吁減稅是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據悉,目前,拆船企業稅負壓力很大,拆船企業承擔進口廢船的增值稅、關稅等稅負水平達到收入總額的20.51%。協會還要呼吁解決企業購買國內廢船不能獲取增值稅發票,無法抵扣進項稅的問題,以調動正規拆船企業拆解國內廢船的積極性,制止非法拆船企業“趁火打劫”而產生的私拆、亂拆現象,杜絕國家稅收流失,消除安全環保重大隱患。“建議國家相關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國內廢船流向監管,使其都到正規拆船廠定點拆解。”謝德華呼吁。
綠色拆船需“三位一體”
綠色拆船是我國拆船業發展的主旋律。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倡導綠色拆船以來,我國拆船業在拆解規模、裝備設施、工藝技術、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工人健康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初步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大拆解基地為龍頭、其他少量沿海拆船企業為補充的、年拆解能力為350萬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環保型產業。我國綠色拆船的能力、理論和標準等逐步受到國際的認可。特別是為2009年5月國際海事組織(IMO)《國際安全與無害環境拆船公約》的出臺,贏得了主動權和發言權。
目前,綠色拆船已經深入人心,得到企業重視。比如,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綠色拆船通用規范》的要求,2010年在全行業內啟動創建綠色拆船企業活動,共有9家企業被評審認定為首批相應等級的綠色拆船企業。再如,大力推進環境、安全、健康、質量體系建設。先后有18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1和OHS18001管理體系認證,7家企業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謝德華表示,推進綠色拆船是今年協會工作的重中之重。據悉,協會將繼續開展第二批綠色拆船企業評審認定工作;向國家申請綠色拆船國家標準研究立項;廣泛開展綠色拆船交流合作,如,積極參與國際公約及其導則制定,與國際海事組織一道舉辦北京研討會,聯合國內外相關機構就培訓、技術服務和建立項目基金等方面開展合作。
“拆船業與造船業、航運業構成船舶循環產業鏈,是實現廢舊船舶資源循環利用、確保航運業運營安全和減少碳排放,促進造船工業調整振興的重要環節。綠色拆船需要造船業和航運業參與互動。”謝德華呼吁,造船、航運和拆船應“三位一體”,共同秉承綠色發展理念。這是適應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需要,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由IMO制定的《國際安全與無害環境拆船公約》特別強調綠色拆船理念,并貫穿于造船、航運和拆船整個鏈條,一旦生效將對船舶產業鏈的綠色發展帶來深刻改變。(姜秋華)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