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731-84284278
同濟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我國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學校坐落在中國上海市,是歷史悠久的著名綜合型大學,也是收生標準最嚴格的中國大學之一。同濟大學由德國人在1907年創辦,與德國和歐洲聯系緊密,交流頻繁,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一直采用德語教學。同濟大學是民國時期最早建立的一批國立大學(1927年),也是中國近代歷史較早的真正意義的綜合大學(包含醫學院),“同濟”也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名牌大學。
中文名: 同濟大學
外文名: Tongji University
簡稱: 同濟
校訓: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創辦時間: 1907年
類別: 公立大學
學校類型: 工科
主管部門: 教育部
學校屬性: 211工程和985工程
現任校長: 裴鋼
知名校友: 李國豪,裘法祖等
所屬地區: 中國上海
主要院系: 經濟與管理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等
國家重點學科: 10個
碩士點: 218個
博士點: 94個
院士: 13人
榮譽教授: 方潤華
目標定位: 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
重點實驗室: 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 1個國家專業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 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
四平路校區位于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滬西校區位于上海市普陀區真南路500號.
滬北校區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
同濟大學滬東校區坐落于上海武東路100號,占地380畝.
同濟大學嘉定校區位于上海市嘉定區國際汽車城內,曹安公路北側、嘉松北路西側、桃浦快速延伸段以南。地址為曹安公路4800號,是上海國際汽車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濟大學是中央部屬高校,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點建設高校,“111計劃”成員高校之一,現任校長是中科院院士裴鋼。
抗戰期間曾內遷經浙、贛、滇入川,1946年回遷上海并發展為以擁有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海內外的綜合性大學。解放前,同濟大學的工科學生在德國享有和德國大學畢業學生同等的聲譽和待遇。1952年院系調整后,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筑領域最大、專業最全的工科大學。1978年經中央批準恢復對德交流,在中科院院士李國豪校長領導下實行“兩個轉變”,即由土木為主的理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由國內普通高校向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國際性大學轉變,從而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1995年實現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業學院,被國務院領導贊為高校體制改革中的"同濟模式"。2000年4月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目前是一所擁有理、工、醫、文、法、哲、經濟、管理、教育9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作為研究型大學,學校是首批被國務院批準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為全國重點大學,學校被列入國家財政立項資助的"211工程"和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與地方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行列。
歷史變遷
1891年德國海軍隨艦醫生埃里希·寶隆(Erich Paulun)來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亂、傷寒、瘧疾等疾病,并且缺醫少藥,就決定離開海軍來上海開設診所。他先回到德國繼續進修醫學,提高外科水平,并籌集資金。1893年再次來到上海,就在當時的上海德國教堂附近設立診所,并與在上海的幾名德國醫生一起發起了“德醫公會”。1899年,"德醫公會"營業不振,埃里希·寶隆通過中國實業界和德國公司、企業私人募捐到一筆資金。當時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克納佩(W. Knappa)派領事館參贊費舍爾(P. D. Fischer)與上海的中國官員上海道扎飭善堂協商。上海道決定把坐落在張家浜新馬路(現上海鳳陽路)旁的一塊地,用于籌辦醫院。1900年前后,由埃里希·寶隆創辦的“同濟醫院”正式掛牌,這所醫院就是后來武漢同濟醫院的前身。醫院的醫師大都是"德醫公會"成員。他們白天忙于經營自己的診所,只有傍晚到醫院看門診、動手術。埃里希·寶隆醫生看到醫院里的醫療力量不足,計劃在院內設立一所德文醫學堂,招收中國學生,以培養施診醫生。這個計劃得到德國駐滬總領事以及德國政府高等教育司的支持。1906年,他們設立了一個支持醫學堂開辦的基金會,得到了德國“促進德國與外國思想交流的科佩爾基金會”的協助,籌集到一批醫科書刊及新式的外科手術電動器械等物品1907年6 月醫學堂開學前,德國駐滬總領事克納佩在上海不僅號召德國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國洋行向中國商人募捐。同時,費舍爾還要求中國官方的資助和支持,克納佩利用在中德兩國募來的捐款,成立了“為中國人辦的德國醫學堂基金會”。當時規定,捐款金額較多者可成為醫學堂董事會董事。醫學堂建 四平路校區人工足球場
立時定名為上海德文醫學堂,并成立了董事會負責學校的管理。董事會由18人組成,主要成員有:三個德醫公會元老:寶隆、福沙伯(第二任校長)、福爾克爾;三名德國商人:萊姆克、米歇勞和賴納;兩名中國紳商:朱葆三(滬軍都督府財政部長及上海商務會會長,大買辦)、虞洽卿(荷蘭銀行買辦);總領事館的副領事弗賴海爾·馮·呂特等。埃里希·寶隆醫生被正式推選為董事會總監督(董事長)兼學堂首任總理(校長),負責學堂的管理。醫學堂的校址設在同濟醫院對面的白克路(今上海鳳陽路)。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
同濟德文醫學堂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當時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同濟”二字從德語“Deutsch(德意志,德國,德語)”在上海話的諧音而來,意蘊合作共濟。1909年,寶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醫公會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濟德文醫學堂總監督兼總理。
同濟醫工學堂
1910年12月,德國政府及工商界看到上海同濟德文醫學堂已取得信譽和辦學經驗,同時認為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而且近千名德國商人在上海經商,于是他們計劃辦一所工學堂。12月10日,德國工商界和銀行界領袖集會,推選德國樞密政府顧問費舍爾博士為首,在中國建立一個德國工學堂協會。在費舍爾的號召下,短短幾月就籌得175萬馬克的資金。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會籌措辦學經費,由福沙伯全面領導學堂。當年,醫正科三級學生張近樞、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國大學醫科考試規則參加學堂的第一次畢業考試,均順利通過,如期畢業。他們是同濟歷史上的第一屆畢業生。
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2月美國宣布與德國斷交,不久對德宣戰。3月17日,上海法租界以同濟醫工學堂是德國的產業,為防止德國人利用該校機械制造武器為由,當眾宣布解散學校,并限令師生當日離校。為此,社會各界聯名致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請設法對同濟學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馬上派人商議,把學校遷到吳淞鎮,繼續開學上課。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領導。同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2年學校正式遷往吳淞鎮。 根據《寶山縣志》記載:校園風景(17張) 民國6年(1917年)同濟德文醫學堂由華董接管,遷入吳淞中國公學。民國8年(1918年),在教育部次長袁希濤主持下,由教育部撥款,在吳淞購地150畝籌建校舍。民國11年(1921年)竣工后陸續遷入新校舍。
1924年5月20日,經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批準,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因此,5月20日定為校慶日。
1927年8月,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1937年又先后增設了文、理等學院,從而成為了一所多學科的綜合大學。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效仿美國的大學制度,以在每個省設立一所綜合國立大學為目標。國立同濟大學就是當時在上海設立的一所國立綜合大學,直到1949年國立同濟大學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國著名的綜合大學。 國立同濟大學是民國建設國立大學期間最早建立的一批國立大學(1927年),國立同濟大學還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早的一批綜合性大學(1937 年),國立同濟大學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名牌大學之一。原因主要是在同濟在德國人建立和控制期間,由于繼承德國大學傳統,建立了完整和齊備的醫學和工學,學風嚴謹。當時,同濟大學的工科學生在德國享有和德國大學畢業學生同等的聲譽和待遇。同濟的醫學,當時已經在國內外聞名,是當時中國最好醫學院之一,當時也流傳有"北協和,南同濟"的說法。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同濟大學雖然經歷從德國人管理到,私有最后收歸國有,但學校基本建制沒有變化,在民國早期中國大學環境劇烈變化的時期,同濟大學在德國人管理下相對比較穩定,在1927年又較早的成為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國立大學。
抗日戰爭期間的國立同濟大學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1937年9月1日日本空軍為了清理日軍前進道路,轟炸位于吳淞的國立同濟大學。經營近二十年的國立同濟大學校舍被日軍炸為平地。抗戰期間,國立同濟大學被迫遷往內地。于1937年9月起從上海遷至浙江金華、江西贛縣、廣西八步、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遷到四川省南溪縣李莊(今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轄)。在戰爭期間,同濟大學繼續發展,達到最鼎盛時期。學校遷至江西贛州時,醫學院院長德國人柏德辭職。皮膚科專家寧譽接任院長,他是同濟歷史上第一位任醫學院院長的中國人。
李莊時期的國立同濟大學
在李莊時期的國立同濟大學,校本部設在李莊的禹王宮。 工學院在東岳廟,工學院原有機械、電機、土木、測量四系和一個造船組。1945年,造船組改為造船系,從此,工學院就有了五個系,各系學制不一,測量系為四年;土木系為五年,1942年起改為四年;機械、電機、造船三系均為五年。工學院遷到李莊時只剩二十多部機器,以后逐步設立了測量館、實習工廠、電工試驗館、材料實驗館、機械試驗館等,使各項實習一般均能進行。在李莊時期,擔任工學院院長的,先后為倪超(1942年12月起)、薛祉(1942年起)、江鴻(1944年至1945年)。1945年,工學院學生有632人,教師有83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0人),師資力量比較雄厚。這一時期工學院各系教學的特點是:第一、仍然堅持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各系一年級學生,堅持在工廠進行機、鍛、鑄、鉗、木、泥等方面實習;第二、繼續注重學生基本技能訓練,要求工科學生工程制圖必須上墨,線條不符必須重畫,習題計算必須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并要求學生都能使用計算尺和應用工程手冊;第三、考試嚴格,補考后仍有一門不及格者留級一年。校園活動剪影(13張) 工學院各系一、二、三年級的一些基礎課如高等教學、應用力學、物理、投影幾何、機械制圖等,均采用幾個系合班上課。這一時期,工學院各系也進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課題研究和學術交流。實習工廠適應當地生產、生活需要,試制各種機器。電機實驗室一度用直流電機發電為李莊全鎮照明供電,受到群眾歡迎。醫學院在祖師殿,在李莊期間擔任醫學院長的先是黃榕增,1941年5月為梁之彥,1942年2月由校長丁文淵兼,10月為阮尚丞,1944年由徐誦明兼,1945年8月為杜公振。這一時期,醫學院前期在李莊建立起生理館,解剖館;后期在宜賓建立起病理館,藥物館、細菌學館、公共衛生研究館和生物學館。 醫學院在李莊五年,畢業生共計189人。1945年時,醫學院學生有304人,教師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人)。這一時期。醫學院除史圖博一人是德國教授外,其他都是中國教師,多數是同濟自身培養出來的。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各種困難,奔走于宜賓、李莊之間進行教學,堅持嚴謹求學的同濟教學傳統。醫學院前期主要教授基礎理論課,這些課程有些是由理學院教師擔任。后期大部分課程必須結合臨床實習,所以后期教師均在宜賓上課,并帶領學生在附屬醫院住院部和門診部實習。 當時的理學院在南華宮,學院有化學、生物、數理三系。1945年,數理系分為數學系和物理系。各系學制均為四年。在李莊期間理學院院長先后為謝蒼璃(1940年接任)、顧葆常(1944年)。1945年,全院有學生111人,教師4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人。生物學家童第周在理學院任生物系教授期間,還邀請了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到學校講學。 國立同濟大學于1945年在李莊增設法學院。辦法學院的緣由,一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急需培養法律人才;二是自十九世紀以后,德國在法律(如法理和立法)方面比較發達。當時中國各有關大學一般是介紹英、美、法及日本的法學,缺乏專門介紹德國法學的學校。教育部曾命令校長徐誦明于1945年秋創辦文法學院,但因當時辦文法學院的條件不具備,于是先籌辦法學院。法學院招收兩班學生,一班是本校各院系已有德文基礎的學生轉入法學院一年級的共有53人;另一班為招收高中畢業生60余人,先入德文補習班學習德文一年后再進入法學院一年級。法學院于1945年12月正式開課,學制四年。因招收的學生不多,法學院就設在李莊東岳廟內的玉皇樓。
抗戰結束后至1949年的國立同濟大學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國立同濟大學遷回上海。當時的國立同濟大學屬于強盛時期,系科齊全,師職出色,學風扎實,是當時國內外聞名的著名大學。除了醫學院一直享譽盛譽之外,其他的專業也是實力雄厚。 比如理學院化學系1947年,化學系系主任為黃衡祿教授,化學系還增設制造部、化驗部。不久,化學教授汪瀏先生出任國立同濟大學理學院院長。當時的化學系的教授也是一時上選:湯騰漢先生、張忠先生都是藥物界的權威;戴愷生先生、陳蒼虬先生、朱鏡心先生是從各大學請來的臺柱教授;黃有時、黃宇常等都是知名的學者;而且還有巴爾泰等德國教授在此任教。教授陣容的完整,滬上無出其右者。當時同濟大學化學系以嚴謹求實的學風和優良的教學質量蜚聲國內,成為眾多青年學子向往的殿堂,并為中國造就了大批化學、化工專家。當時化學系畢業學生里后來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就有唐有祺教授、盧佩章教授、黃志鏜教授、曹楚南教授、鄧景發教授、戚正武教授等多人。比如工學院測量系,1932年,同濟大學工學院高等測量系正式成立時是當時國立大學中唯一的測量系,也是中國民用測繪的發源地。1935年1月,高等測量系更名為工學院測量系。抗戰在李莊時期,葉雪安、夏堅白、王之卓、陳永齡、方俊、曾廣梁等測量界的精英人物來到同濟大學,在當時艱苦和困難的條件下,培養中國的測量人才。時稱“葉雪安博士領導的測繪系,幾乎壟斷了中國對勘測員和制圖員的培養。” 1948年8月之前,國立同濟大學擁有醫、工、理、法、文五個學院。
院系調整中的同濟大學
從1949年開始,同濟大學就經歷多次院系調整,由一所學科齊全,各系均強的綜合大學變成一所土木和建設類專長的學校。主要的院系調整有: * 文學院和法學院 1949年9月,文學院和法學院并入復旦大學,后來又隨復旦大學支援了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學校的建設。 * 理學院 1951年理學院生物系并入華東師范大學,數學化學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學以外,全部并給復旦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等學校。 * 醫學院 1950年,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省(中南區)醫療衛生事業,全部醫學院和附屬同濟醫院遷往湖北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濟醫學院和武漢同濟醫院。1955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又改名同濟醫科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后將上海鐵道醫學院并入同濟大學。 * 工學院 1956年,工學院測量系遷往湖北武漢,參與建設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現并入武漢大學。1952年工學院著名的機械系、電機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交通大學,還支援了南京工學院等學校,后來一部分隨交通大學西遷建設西安交通大學。1952年水利系與其他高校的水利專業在南京成立了華東水利學院,即現在的河海大學。 并入的有: 1952年交大、復旦、圣約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組并入。
學校編年
* 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Dr Erich Paulun)創辦的同濟德文醫學堂成為同濟大學的前身,設德文、醫學兩科。 * 1912年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1917年收歸國有,定名為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 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早期建立的著名高等學府之一,擁有醫、工、理、文、法五個學院。 * 抗日戰爭爆發后,學校于1937年9月起從上海遷至浙江金華、江西贛縣、廣西八步、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遷到四川省南溪縣李莊。 *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5月遷回上海復校。 * 1949年以前,該校學制與課程設置均參照德國的教育制度。設有理、工、醫、文、法5個學院及學習一年德語的新生院。 * 1949年6月25日市軍管會接管同濟大學 * 1949年9月,文學院和法學院并入復旦大學 * 1949年10月 建國后,為高教部直屬院校 * 1951年理學院生物系并入華東師范大學,數學化學物理等系并給復旦大學。醫學院遷往湖北武漢,為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校長夏堅白帶領工學院測量系遷往湖北武漢,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現并給武漢大學。 * 1952年工學院機械系、電機系、造船系等并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大、復旦、圣約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組并入。 * 1954年恢復研究生教育。由高教部劃歸城建部和建工部雙重領導。 * 1958年改由建工部領導 * 1960年6月被列為建工部重點高校 * 1960年10月被列為高教部重點工科院校 * 1966年重新劃歸高教部領導 * 1979年經國務院同意,恢復對德聯系,成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 1995年10月國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濟大學 * 1996年7月原上海建材工業學院和上海城建學院并入 * 2000年原上海鐵道大學與同濟大學合并,同時成立新的同濟大學醫學院,重建醫科。 * 2003年11月原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所有資產由同濟大學接管。 * 2004年9月嘉定校區啟用。(首批入住,同濟大學軟件學院以及汽車學院) * 2004 年10 月11 日 法蘭西共和國總統雅克·希拉克先生專程訪問同濟大學。 * 2005 年2 月25 日 著名橋梁工程與力學專家李國豪逝世。 * 2005 年7 月12 日~ 8 月22 日 機械、電信、交通等第二批搬遷學院順利入住嘉定校區。
學校精神
* 同濟大學的學校精神:同舟共濟,自強不息 * 同濟大學的辦學理念:濟世興邦,愛國奉獻* 同濟大學的學術風格:腳踏實地,不鶩虛名 * 同濟大學的校訓: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歷任校長
1. 埃里希.寶隆 1907─1909 2. 福沙伯 1909—1917 3. 貝倫子 1912—1919 1921—1927 4. 沈恩孚 1917—1923 5. 袁希濤 1923—1927 6. 阮尚介 1917—1927 7. 張仲蘇 1927—1929 8. 張 群 1929 9. 胡庶華 1929—1932 10. 翁之龍1932—1939 11. 趙士卿 1939—1940 12. 周均時 1940—1942 13. 丁文淵 1942—1944 14. 徐誦明 1944—1946 15. 董洗凡 1946—1947 16. 丁文淵 1947—1948 17. 夏堅白 1948—1952 18. 薛尚實 1953—1959 19. 王 濤 1959—1977 20. 李國豪 1977.10—1984.4 21. 江景波 1984.4—1989.2 22. 高廷耀 1989.2—1995.2 23. 吳啟迪 1995.2—2003.6 24. 萬鋼 2004.7—2007.8 (2003.6-2004.7期間,萬鋼為主持工作的常務副校長,2007.4-2007.8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部長兼任同濟大學校長) 25. 裴鋼 2007.8至今 校長裴鋼
院系結構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周家倫 黨委副書記: 馬錦明 姜富明 李 昕 方守恩 紀委書記: 姜富明 校 長: 裴 鋼 常務副校長: 李永盛 副校長: 陳小龍 鄭惠強 伍 江 董 琦 陳以一 蔣昌俊
院系結構
*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土木工程學院 * 機械工程學院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 人文學院 * 法學院 * 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外國語學院 * 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 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 * 數學系 * 物理系 * 化學系 * 汽車學院 *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 軟件學院 * 傳播與藝術學院 * 設計創意學院 *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 醫學院 * 口腔醫學院 * 知識產權學院 * 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 * 體育教學部 * 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 女子學院 * 電影學 *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 中德學院 * 中德工程學院 * 高等技術學院 * 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 中德工程學院大樓
* 中意學院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與持續發展學院 同濟大學現有建筑與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經濟與管理、電子與信息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外國語、人文、法學、馬克思主義、政治與國際關系、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醫學、理學、交通運輸、汽車、海洋與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與技術、航空航天與力學、傳播與藝術、設計創意、女子學院及軟件學院等學院,還建有繼續教育、高等技術、職業技術教育、國際文化交流、網絡教育、汽車營銷及電影學院等,學校還設有經中德政府批準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的中德學院、與法國巴黎高科大學集團合作舉辦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等。目前學校共有82個本科專業、218個碩士點、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博士授權點94個,16個博士后流動站,各類學生4萬多人,教學科研人員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級職稱者83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級職稱者1500多人。作為國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學校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2個。學校還設有6個附屬醫院和3個附屬學校。同濟大學在長期辦學中形成了以“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為校訓和“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同濟精神,逐步形成自身的五大辦學優勢:歷史悠久、學風嚴謹、師資實力雄厚的傳統優勢;德語,建筑、土木、海洋、環境、車輛、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學科優勢;博采眾長,對德(歐)交往"窗口"的國際交流優勢;立足上海、緊密結合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地域優勢;直屬中央、服務于全國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建制優勢。 近年來同濟大學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以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確立“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全面素質教育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往”四大辦學功能協調發展,努力強化服務社會的功能,實現大學功能中心化。以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地區經濟重點需求為指針,促進傳統學科高新化、新興學科強勢化、學科交叉集約化。與產業鏈緊密結合,形成優勢學科和相對弱勢學科互融共進的學科鏈和學科群,構建綜合性大學的學科體系。在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貢獻的過程中,爭取更多的“單項冠軍”,提升學校的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 同濟大學已建成的校園占地面積3700多畝,分四個校區,四平路校區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滬西校區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滬北校區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嘉定校區位于安亭上海國際汽車城內。
兩院院士
汪品先 孫鈞 馬在田姚熹 鄭時齡 項海帆 李同保 郭重慶戴復東 范立礎 盧耀如 沈祖炎 裴鋼 李國豪(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曾在同濟大學任教或工作的院士:梁伯強 貝時璋 沈其震 裘法祖 朱洪元 陶亨咸 王守武唐有祺 吳式樞盧佩章 王守覺吳孟超 吳 旻 黃志鏜 俞鴻儒曹楚南 丁大釗 許厚澤 何友聲 寧津生 涂銘旌 陳新 錢易 葉可明李同保 鐘萬勰倪嘉纘 張滌生 潘鏡芙 朱能鴻 張祖勛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跟我們聯系!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2010-2022 儀器儀表信息網 www.jeraylynn.com.長沙艾克賽普儀器設備有限公司-創新測控:知其新,創其妙! 備案號:湘ICP備13003126號-1 XML地圖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湘域智慧南棟611